随着海洋资源勘探、水下工程作业、应急救援等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下环境的探测与作业的难度也日益凸显 —— 黑暗、复杂水流等极端条件,不仅限制了人工作业的深度,还增加了水下作业安全的不确定性,同时传统水下设备也常面临续航短、探测精度低、应对突发状况能力弱等问题。为突破这些局限,水下机器人逐渐成为水下作业的核心工具。但机器人在实际水下环境中的性能稳定性、功能适配性,仍需通过真实场景测试来验证。
10 月 15 日,浙江海洋大学海天智能物联网实验室团队在定海校区航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拖曳水池,顺利完成了一款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性能测试,从多维度验证了该机器人的实际作业能力。本次测试主要围绕机器人核心功能展开,包括ROV六自由度测试以及拍照录像功能测试。测试结束后两项测试均达到预期标准,为后续水下作业奠定基础。
本次测试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有:水下机器人以及操控手柄。软件为:水体设备控制系统。

水下机器人
这款水下机器人的基础配置,是本次测试达标的重要支撑,其核心亮点主要包括精准飞控:融合惯性导航、深度传感、闭环姿态控制技术;模块化设计:全向驱动架构,适配高分辨率图像采集系统、电动机械臂、水声通信模块。其共同支撑水下机器人适用于海洋调查、应急搜救、水下工程监测等场景。
操控手柄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电脑进行连接,随后进入水体设备控制系统操控机器人进行作业。
测试环境为定海校区航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拖曳水池,水池深度约2.5米,水下能见度良好。

一、ROV 六自由度测试
重点验证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控制能力,测试覆盖浮潜、翻转、定深、定向五大核心动作。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人响应精准,姿态稳定,即使在复杂的模拟水环境下,也能保持预设轨迹,完全满足水下作业对机动性的要求。
二、拍照录像功能测试
验证视觉采集与数据存储能力,通过上位机查看机器人拍照、录像功能全程正常,画面分辨率高,能清晰捕捉水下细节;支持 “录像中同步拍照” 的灵活操作,所有影像数据均可有效存储到电脑端,无丢失或损坏;同时摄像头配套云台控制,可多角度调整拍摄视角,满足水下视觉感知需求。
本次水下机器人性能测试的顺利完成,不仅验证了其整机结构、密封及电气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使其在真实水环境中经受住了多维度考验,且控制算法展现出快速响应、精准决策的出色表现,更为其后续投入海洋资源调查、水下设施检修等实际作业场景,以及开展功能模块拓展、算法迭代优化等二次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依据。
深化测试:后续计划前往新城校区环境更复杂的揽月湖中进行第二阶段测试,补充测试机器人的机械手抓取功能以及水声通信系统,推动机器人在具体场景下的项目应用。
此次实验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以及浙江海洋大学航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供的实验拖曳水池。